们谈当人的是论哪些机构进场,究竟指机构时

挖矿 2025-09-14 20:26:49 8

作者:Stablecoin Sean(FinTech Collective合伙人)| 译者:金色财经0xjs

最近在美国参加各种加密货币会议,一个词反复被提起——"机构"。大家都在说"机构资金要来了",或者"我们需要为机构入场做好准备"。说真的,每次听到这种笼统的说法,我都忍不住想翻个白眼。在加密货币领域,"机构"这个词已经被用得太泛滥了,实际上我们需要更细致的区分。

不同类型的机构参与程度天差地别

让我分享一个观察框架,看看现实中各类机构对加密货币的真实态度:

1. 大块头玩家: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 还记得2021年那些豪言壮语吗?说什么养老基金要把5%资产配置到加密货币。现实很骨感——现在这些大块头基本都在观望。以我接触的几个大型养老基金为例,他们连加密货币基金的配置都大幅缩减了。这些保守派总是最后行动,就算市场回暖,他们也是最晚才跟进的。

2. 资产管理巨头:从观望到积极参与 富达、贝莱德这些名字最近在加密圈很火,尤其是比特币ETF的新闻满天飞。但很多人没注意到,他们其实是在自我革命。要知道,区块链技术正在打破现有的金融中介体系,而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恰恰是现有体系的既得利益者之一。最让我惊讶的是富兰克林邓普顿,他们不仅运营公链节点,还把货币市场基金搬上了区块链,甚至为客户提供加密资产组合管理服务——这简直就是All in的节奏!

3. 传统银行:加密世界的"头号反对派" 说到摩根大通、高盛这些银行巨头,他们对公链的态度就很有意思了。表面上看他们也在"探索区块链技术",实际上都在偷偷游说政府加强对DeFi的监管。毕竟,开放式金融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润奶酪。目前他们只敢在比特币和以太坊市场做做市商,还要应付一大堆合规要求。不过他们也挺精明的,都在开发私有的、不对外开放的区块链系统,说白了就是想把技术拿来降低成本,又不想真的开放金融体系。

4. 科技企业:最活跃的试验者 PayPal和Visa这些支付公司在稳定币领域的尝试,星巴克用NFT做会员积分——这些创新其实来自企业界,而不是传统金融机构。他们不像"真正"的机构那样束手束脚,更愿意尝试新事物。

5. 高净值个人和家族办公室:受伤最深的一群 这批人在上一轮牛市冲得太猛,结果在2022-2023年的熊市中损失惨重。现在你很难说服他们重新配置加密资产,毕竟"一朝被蛇咬"的心态需要时间平复。

别被笼统的"机构"说法忽悠了

下次再听到有人说"机构资金要来了",建议多问一句:你具体指的是哪类机构?如果对方说不清楚,那他的判断可能也不值得太当回事。在这个领域,细节决定认知深度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k2x5.8kkf.com/news/187e3399779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香港Web3.0协会为特首施政报告献策:四把钥匙开启数字金融未来

当香蕉枪变成哑弹:从Banana Gun事件看智能合约审计的重要性

市场探底后的投资抉择:我们还能继续看涨吗?

通胀数据不理想,比特币为何逆势上扬?这背后藏着什么信号?

美国稳定币立法:一场金融革命的无声引爆点

当马斯克都在抛售比特币,我们小散该怎么应对?

电信行业迎来区块链革命:Zeebu斩获2500万美元融资

AI时代,这三大加密货币项目正在改变游戏规则

友情链接